配重多寡之決定

配重多寡之決定----技巧精進篇

當你身上叮叮噹當掛了約莫20KG的裝備時,髖骨被配重壓的疼動不已時,看著又粗又壯的教練,竟然配著比你還少的配重! 難不成當教練的身體結構都異於常人、還是說他偷偷的塞了兩塊鉛在BC口袋? 當然事情不是這樣~相信嗎? 約有一半以上的學員都應該、可以、能夠將其配重減輕! 或許這不是個什麼大不了的技巧,大多學過初級(或進階)課程的人都能回答出正確答案:在下潛前BC放空,水面剛好在眼睛位置或是耳際;或者是在回程做安全停留時,仍然可以做出中性浮力。 嗯------沒錯! 這是我們所希望的結果,既然本篇主題是技巧精進~就是要說一些更實際可行和精準控制的技巧。

為何要減輕配重?

過量的配重,除了讓你"快速"的下潛之外、別無其他好處~或許有人會說:還可以在流區穩固身體,氣源用盡不會放風箏(被浮力拉至水面)------,我這麼說好了~打個比方,像是高爾夫球在果嶺推竿,力道拿捏是不是相當重要? 過猶不及都無法將球順利推至洞中! 同樣的道理,配重之過與不及,都會讓你此次的潛水辛苦異常~當然,有特殊目的不在此篇探討範圍之內------

一個簡單的物理公式,F=ma,當我們在水底下要移動時,必須施予一個力(來自蛙鞋的推力)才能換得一個速度。 而這個速度與施力成正比,與質量成反比。 換句話說,就是你的質量越輕、移動起來越輕鬆。 這個力量的來源又是你的身體燃燒氧氣熱量換取來的,所以~也會較省氣。

第二個好處:水下的正負浮力較易受控制~

舉個例子,有兩位潛水員分別帶了比本身(連防寒衣、裝備)整體浮力還重了3公斤和6公斤的配重,下潛至10M時環境壓力為2ATM,為了要保持中性浮力,兩位潛水員分別在BC內灌入總容積3L和6L的空氣(我知道海水密度大於1,為了方便說明,假設比重為1、OK?)繼續下潛到了30M處環境壓力為4ATM,原BC內空氣再度被壓縮至1.5L和3L,所以在此狀況下,兩人各需再加入1.5L和3L的空氣方能保持中性(防寒衣被壓縮之正浮力損失在此例忽略不計)所以在水下時調整充排閥的時間、次數,後者都增加為前者之兩倍! 更糟的還不是這個,當兩位同時上升時、(假設二者都是保持中性、踢動上升)到20M處環境壓力為3ATM,BCD內的空氣隨著環境壓力的降低、兩者的正浮力分別增加至4KG和8KG、分別較所需的中性浮力多出了1KG和2KG,若是此時潛水員的疏忽或是反應過慢、不知道趕快排氣,此時身體會像發射的火箭一樣,開始加速! 到10M處環境壓力為2ATM,二者的正浮力會增加至6KG與12KG,較所需中性浮力多出了3KG與6KG! 所以,任何人在水下一發現開始不經意的上升時,都應立即將浮力控制回中性,起初都會較易控制一些、深度差異一大、要重回控制的難度也會加高!

正浮力的來源、成因、與控制你會說:不夠重我根本沈不下去、或是潛水結束時會被拉上去! 你確定每一個細節,步驟,方法都作對了嗎?

第一項:焦慮造成的正浮力常常看到初學者手腳並用的划水前進、或是不自覺的腳部踢動,都是會產生正浮力的原因。 你可以試試在泳池中,單只以BC充排閥之控制與呼吸之調整,盡量不讓手腳移動,去感受一下實際的浮力!

第二項:BC內的殘存空氣或許你覺得、認為已經將空氣放盡,但是~往往都還能"找"到一些殘留的,怎說? BC不是一個固定形狀的東西,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空氣留在摺縫、死角處,或許你要轉動一下身體,讓空氣移動。 還有~若是你排放時,排氣閥不是剛好在空氣的"正上方",空氣也無法排盡! 建議你可以稍稍抬高右肩(或是左肩,取決於你的排氣閥位置)用雙臂將BC擠壓,以期空氣順利排出!

第三項:防寒衣內的空氣在多日後的第一次下水,防寒衣已經是相當的乾燥了! 當你步入水中、當然需要一些時間讓防寒衣泡濕,還有不妨拉開領口、袖口讓空氣溢散出去。 拉一拉手腳的防寒衣,也有助於空氣之排出。

第四項:肺部的空氣當你覺得已經吐盡肺部空氣時,其實還有不少在裡面,並訓練自己使用肺的下半部來呼吸;下半部? 好抽象喔! 也就是如果說肺部的體積是從:0(空)到10(滿),一次的正常呼吸量是6,讓自己可以任意使用0-6或是2-8或是4-10,藉此以控制肺部空氣。 還有在剛下潛時、持續吐氣、若需吸氣的話,吸少一點、再繼續吐氣~下潛個3-5M,就可以恢復正常呼吸了! 記得快接近海底時要先打一些氣進BC,免得觸底!

找出適合自己的配重範圍有很多種說法,

如:以1/10的體重當成配重;全部裝備穿著,BC空氣排盡,水面剛好在眼睛位置;還有一種方式,穿著防寒衣,浮潛~在水下約3M處,肺部空氣吐至一半,調整配重至中性,再加個3KG就是你所需的配重重量。